饮食
运动
并发症
医生讲糖
血糖检测
嘴里频繁出现3个信号,提示你的血糖已“超标”,警惕糖尿病
现如今2型糖尿病发病呈现年轻化趋势,目前全世界范围内,糖尿病还没有根治的手段,只能称为“缓解”,譬如通过积极生活方式的干预,而我们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能及早改善那些易引发糖尿病的坏的生活习惯,积极预防糖尿病的发生。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现代人的饮食习惯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糖、高脂的食物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主要选择,而长期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往往会给我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了种种危害,其中之一就是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以血液中的葡萄糖水平异常升高为特征的慢性疾病,如果不及时控制,会对人们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今天与大家分享嘴里频繁出现3个信号,提示你的血糖已“超标”,并提醒大家警惕糖尿病。口臭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代谢异常,血糖异常升高时,体内就会产生过量的酮体。酮体是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物质,会通过呼吸系统排出体外。当你感觉自己口气不太新鲜,或者朋友和亲人都提醒你口气有异味时,这可能是你的身体在向你发出警告。口臭并不是单纯的口腔问题,它常常暗示着你的血糖已经超标,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口干舌燥口干舌燥是最常见的糖尿病早期症状之一。由于体内血糖浓度过高,肾脏会加速排尿以稀释血液中的糖分,从而导致体内水分的丢失。这样一来,我们的口腔就会感到干燥,口唇也会变得干裂。如果你发现自己经常感到口渴,嘴巴总是干燥不舒服,那可能是你的血糖已经“超标”,警惕糖尿病已经迫在眉睫。口腔溃疡许多人都有过口腔溃疡的经历,但如果出现口腔问题长时间无法愈合,或者频繁地出现口腔溃疡,那有可能是你的血糖异常所致。体内高血糖会让伤口变得难以愈合,从而导致口腔溃疡频发。因此,当你发现自己口腔溃疡长时间不愈合或者频繁发生时,务必要及时去医院进行检查,排除糖尿病的可能性。如果你发现自己的口腔出现以上这些问题,一定要及时就医,接受专业的检查和治疗。预防糖尿病,早发现早治疗才是关键。只有我们自己做好相应的预防工作,才能远离这一慢性疾病的困扰,享受更健康的生活。有朋友问:如果测得血糖高了怎么办呢?当血糖超标时,我们应该立即采取一些措施来降低血糖浓度,避免出现更严重的后果。我们日常生活要及时监测血糖浓度,可以使用家用血糖仪进行检测。要做好生活方式调整,及时调整饮食习惯,避免过多摄入高糖食物,增加膳食纤维和蛋白质的摄入,同时减少三餐高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建议大家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每天坚持30分钟以上的有氧运动。此外,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也很重要,减少压力,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可以帮助稳定血糖浓度。如果血糖超标严重到确诊糖尿病,可在医生指导下用药或者打胰岛素治疗,同时指导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总的来说,大家预防血糖超标最重要的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定期检查血糖浓度,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避免进展成为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这2个症状一出现,说明糖尿病开始恶化了!不能再拖延下去
近年来糖尿病的发病人数日渐增高,患病人群也由中老年群体扩展到年轻人身上,而糖尿病的危害并不是简单的血糖高而已。糖尿病这个疾病是很危险的,因为患病后,接踵而至的并发症确实对我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产生影响。糖尿病的发病原因是综合且复杂的,抛开遗传因素以外,绝大多数糖尿病的形成都与我们的生活方式失衡有关,有的主要是因为饮食方式,有的是缺乏运动,有的是缺乏睡眠,有的是情绪压力等综合影响的。而很多人处于高血糖状态而不自知,直到被确诊为糖尿病的时候,可能病情已经十分严重了,患上糖尿病后我们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延缓并发症进程,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日常生活中如果身体有一些异常变化,要多加以留意,可能是血糖控制不佳,病情严重了,及早做好干预为宜。当你开始出现频繁尿尿、口渴、体重下降和感觉疲倦时,这可能意味着你的糖尿病开始恶化了。这2个症状往往是糖尿病患者在血糖控制不佳或病情加重时出现的常见症状。频繁小便频繁尿尿是因为高血糖导致肾脏滤过多余的葡萄糖,使尿液中含有大量的糖分,从而增加了排尿的次数。其次,口渴是由于身体试图将多余的葡萄糖排出体外,导致尿量增加,从而引起脱水和口干。随着体内水分的流失,体重也会因体内水分丢失而下降。异常疲劳疲劳感也是糖尿病恶化时的一个常见症状。如果这些症状持续存在并且加重,那么糖尿病很可能已经恶化了。一旦出现这些症状,患者就应该及时处理,不能再拖延,要积极进行血糖检测,确保血糖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同时,建议各位糖友要遵守医生的治疗方案,如控制饮食、进行适量运动和按时服药,定期复查血糖水平和其他相关指标,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糖尿病患者数量不断增加,并且病情恶化的速度也越来越快。那么为什么现在糖尿病恶化这么快呢?主要是因为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饮食不规律,缺乏运动,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容易导致糖尿病的发病。现代社会中各种高糖、高热量的零食和快餐也成为了糖尿病加重的元凶,频繁地摄入高糖食物导致血糖升高,加速了糖尿病的发展。再加上人们对于疾病认识不够,对于糖尿病缺乏足够的了解和重视,很多人在得病后没有及时就医,也没有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导致病情恶化。同时,一些人在患病后没有自觉地控制饮食和生活习惯,使病情进一步加重。因为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如果不加以控制和预防,可能会导致各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抓住预防糖尿病恶化的关键点,是每位糖友需要做到的。各位糖友日常要积极控制血糖水平,定期监测血糖水平,并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药物治疗或胰岛素注射,保持血糖稳定是预防糖尿病恶化的首要任务。大家日常做好饮食调整,避免高糖、高脂肪和高热量食物,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选择低升糖指数的食物。坚持适量的运动有助于降低血糖水平,增强身体代谢能力,建议糖友们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同时,保持健康的体重是预防糖尿病恶化的关键,糖友们要遵循科学的饮食习惯和适度运动,控制体重在理想范围内。对于长期吃药或打胰岛素的糖友们,大家要定期进行眼科、心脏、肾脏等相关器官的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并发症,有助于预防糖尿病的恶化。总之,现代社会中糖尿病恶化迅速的原因主要包括生活方式不健康、饮食结构不合理、疾病认识不足和医疗资源不足等因素。预防糖尿病恶化需要综合地做好管理措施,包括控制血糖、合理饮食、积极运动、控制体重和定期体检等,只有通过全面的管理,才能更好地控制糖尿病,减少患者的并发症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重磅!世界首例“自体再生胰岛”移植,成功治愈25年糖尿病病史患者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通常由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者细胞对胰岛素反应不足引起,导致高血糖。这种疾病分为三种主要类型:1型、2型和妊娠糖尿病。糖尿病的病因通常与遗传、环境因素相关,包括胰岛细胞功能障碍、胰岛素敏感性下降,或两者兼备,导致机体无法有效利用和储存血糖。有些糖友还存在家族遗传倾向。根据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已达12.8%,我国有超1.4亿人患糖尿病。2024年4月30日,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上海长征医院)殷浩教授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程新教授团队在医学顶刊Cell Discovery《细胞发现》在线发表了一项重要研究成果:利用个性化的内胚层干细胞来源的胰岛组织,治疗患有胰岛功能受损的2型糖尿病患者”(Treating a type 2 diabetic patient with impaired pancreatic islet function by personalized endoderm stem cell-derived islet tissue)。这个研究可来头不小!首次在国际上成功报道了利用干细胞来源的自体再生胰岛移植,治愈了胰岛功能严重受损的糖尿病患者。这项技术的突破可以说为糖尿病治疗领域带来新的希望!来源:https://doi.org/10.1038/s41421-024-00662-3研究人员利用患者血液PBMC重编程为自体iPSC细胞,并使用国际首创技术使之转变为“种子细胞”即内胚层干细胞(Endoderm stem cell,EnSC)培育出了体外再造胰岛组织(E-islet),然后将这些体外再造胰岛组织移植到了患有2型糖尿病且胰岛功能受损的患者身上[该患者为2型糖尿病病史长达25年的59岁男性,并发展为终末期糖尿病肾病(尿毒症),2017年6月该患者出现终末期糖尿病肾病并接受肾移植。但由于其胰岛功能几乎衰竭,患者需每日多次注射胰岛素,存在极大的糖尿病严重并发症风险!]移植后,患者的血糖控制得到了显著改善,而且没有出现肿瘤形成等严重副作用。自体胰岛移植治疗2型糖尿病的简要流程具体来说,患者接受E-胰岛移植后,血糖控制逐渐改善。通过动态血糖仪监测显示,严格血糖目标范围内时间(TITR)从术前的57%逐渐上升到32周时恢复到99%以上(TITR值越高越好)。严重高血糖(> 13.9 mmol/L)和严重低血糖(<3.9 mmol/L)在术后两周内完全消失。餐前餐后的血糖变异度从术前的5.50 mmol/L 下降到32周的 1.6 mmol/L。受试者血糖指标的变化研究人员表示,患者的关键指标如空腹及餐后C肽明显提高,由此也可证明胰岛功能有效恢复。随访显示,患者肾脏功能正常,移植物耐受性良好,无肿瘤形成或严重不良事件。这是首次使用自体衍生胰岛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人体组织替代疗法。未来研究团队将聚焦干细胞来源再生胰岛组织的相关研究,进一步开发无需免疫抑制的“通用型”再生胰岛组织,从而为广大长期依赖胰岛素注射的糖尿病患者提供新的治愈疗法。参考文献[1]Wu, J., Li, T., Guo, M. et al. Treating a type 2 diabetic patient with impaired pancreatic islet function by personalized endoderm stem cell-derived islet tissue. Cell Discov 10, 45 (2024).https://doi.org/10.1038/s41421-024-00662-3
最新研究!空腹血糖控制在这个范围,死亡率以及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最低
中国是全球糖尿病第一大国,2015年病患人数高达1.096亿人,130万人死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如果不加干预,2040年我国患者数量将上升至1.54亿。糖尿病最主要的致死因素是心血管并发症,数据显示,心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占糖尿病全因死亡的50.45%!空腹血糖是指在隔夜空腹(至少8~10小时未进任何食物,饮水除外)后,早餐前采的血浆检测出的血糖值,能反映胰岛B细胞功能,一般表示基础胰岛素的分泌功能,是糖尿病最常用的检测指标。具体来说,空腹血糖值可以反映患者在无糖负荷刺激状态下的基础胰岛素的分泌水平及肝脏葡萄糖输出情况;用以评估头天晚上降糖药用量是否合适;空腹血糖也可作为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之一。理想的血糖水平可降低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事件风险,尤其是老年糖尿病患者对空腹血糖异常更敏感,因此控制空腹血糖对预防死亡和心血管疾病事件至关重要!近日,一项发表于J Diabetes Investig的中国研究结果显示,空腹血糖值在5.50 ~ 7.50 mmol/L范围内与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疾病事件风险最低;而空腹血糖<4.50 mmol/L或>11.50 mmol/L时,患者的死亡率和心血管疾病风险会增加。来源:DOI: 10.1111/jdi.14196具体来说,研究共纳入了59030名来自中国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并根据他们最初的血糖水平将他们分成了9组。研究发现,空腹血糖水平与死亡率和心血管疾病事件之间存在一种特殊的关系,就像一个"J"型曲线一样。图1 A全因死亡率(根据基线空腹血糖水平按未控制的危险因素分层<2)、B全因死亡率(根据基线空腹血糖水平按未控制的危险因素分层≥2)、心血管事件C(根据基线空腹血糖水平按未控制的危险因素分层<2)、D(根据基线空腹血糖水平按未控制的危险因素分层≥2)相关最低危险点分别为7.14、7.40、7.03和7.43 mmol/L在研究期间,共有5637人死亡,4904人发生了心血管疾病事件。其中,空腹血糖<4.50 mmol/L或高于11.50 mmol/L时,患者的死亡率和心血管疾病风险会增加。而最佳的空腹血糖范围是在5.50 ~ 7.50 mmol/L之间,这个范围内的患者的风险最低。此外,研究还发现,如果患者有两个或更多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他们的最佳空腹血糖水平会比风险因素较少的患者要高。6.1、7.8、11.1这几个数值,需注意!糖尿病前期是指个体血糖水平高于正常水平,但尚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的阶段。也就是介于正常血糖和糖尿病诊断标准之间的状态,如果不干预,可能很快发展成糖尿病。糖尿病前期,包括:糖尿病前期:>6.1、7.8空腹血糖受损(IFG)空腹血糖:6.1~7.0mmol/L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7.8mmol/L糖耐量减低(IGT)空腹血糖:<7.0mmol/L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7.8~11.1mmol/L糖尿病诊断标准:>11.1空腹血糖:≥7 mmol/L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11.1 mmol/L随机血糖(任意一个时间点的血糖):≥11.1 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糖尿病的补充诊断标准)如何保持空腹血糖稳定?规律饮食分配饮食:将每日的食物分为多个小份,每隔3至4小时进食一次,避免过度饥饿或饱食。控制碳水化合物:选择低GI(血糖指数)的碳水化合物,如全谷类、豆类、蔬菜和水果,以控制血糖的上升速度。控制脂肪和蛋白质:减少摄入高脂肪和高蛋白的食物,因为它们可能导致血糖升高。适量运动定期锻炼: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或骑自行车。分段运动:在一天中分散进行短时间的运动,例如每天多次走楼梯、做家务等。定时监测自我监测:根据医生的建议,定期自我监测血糖水平,尤其是在餐前、餐后和运动前后。目前动态血糖监测( CGM)和自我血糖监测(SMBG)都可以有效评估血糖波动程度。与SMBG相比,CGM可以提供更全面的血糖信息,了解血糖波动的趋势,发现不易被传统监测方法所检测到的高血糖和低血糖。CGM技术在提供即时葡萄糖信息的同时还可提供高、低血糖预警以及报警功能,协助医生及患者进行即时血糖调节。有循证医学证据表明在CGM指导下进行血糖管理,可以达到更好的降糖效果,且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的下降幅度与CGM的使用频率呈正相关,即经常性进行实时CGM,血糖控制效果更佳。记录数据:记录每天的饮食、运动和血糖监测结果,以便追踪变化并与医生分享。保持体重控制体重:保持健康的体重范围,避免过度肥胖,因为体重的增加可能会降低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避免应激应对压力:学习应对压力的方法,如深呼吸、冥想或放松练习,以减轻应激对血糖的影响。遵医嘱服药按时服药:严格按照医生或糖尿病教育者的建议,按时服用口服药物或胰岛素注射。参考文献:[1]Wang L, Zhang W, Dai J, Deng Q, Yan Y, Liu Q. Associations of fasting plasma glucose with all-cause mortality and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 older Chinese diabetes patients: A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 J Diabetes Investig. 2024 Apr 9. doi: 10.1111/jdi.14196. Epub ahead of print.
比「扎手指」更好的测血糖工具,能稳定血糖还能减少胰岛素使用!
指尖血糖监测作为一种快速方便的糖尿病管理工具想必各位糖友并不陌生,虽然指尖血糖监测较为方便,但其也存在一些缺点,如无法提供持续连续的血糖监测、易受检测条件影响等。动态血糖仪(CGM)的出现就就填补了这一缺失。动态血糖仪能够实时监测血糖水平,并提供持续不间断的数据,从而让糖友们更全面地了解血糖波动情况,尤其是在餐后、夜间或运动时。就在3月15日,一项发布于糖尿病领域医学顶刊Diabetes care的研究结果显示,对于那些血糖控制不良以及需要用胰岛素治疗型2糖尿病成年患者,动态血糖仪对于改善血糖控制和其他关键健康参数的影响优于指尖血糖监测。具体来说,研究共纳入76名胰岛素治疗的 2 型糖尿病成人受试者,并按照1:1的比例分配至动态血糖仪组和指尖血糖监测组,进行为期12个月的试验监测。研究发现,与指尖血糖监测组相比,动态血糖仪组受试者的血糖有显著的改善,如血糖目标时间范围(TIR)的改善(+15.2%)、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改善(-0.9%)、每日总胰岛素剂量的减少(-10.6单位/日)、体重减轻(-3.3公斤)、BMI减少(-1.1kg/m2),以及更高的自评糖尿病相关健康、幸福感、满意度和健康行为。由此可见,对于接受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采用动态血糖仪可能是一个更好的选择。那么具体来说,动态血糖仪还有哪些好处呢?其实,动态血糖仪的势不仅体现在改善血糖控制方面,还具有其他许多好处:提供全面的血糖数据: 传统的指尖血糖监测只能提供瞬时的血糖值,而动态血糖仪能够持续不间断地监测血糖水平,包括在餐后、夜间或运动时的变化,从而让糖友更全面地了解自己的血糖波动情况。个性化治疗方案:动态血糖仪监测到的连续血糖数据为医生提供了更为准确的信息,使他们能够制定更个性化、精准的治疗方案,包括调整胰岛素用量、药物选择、饮食和运动计划等,从而更好地帮助糖友控制血糖水平。减少低血糖风险: 动态血糖仪监测到的连续血糖数据能够更早地发现血糖波动,包括低血糖的风险。通过提前发现低血糖状态,糖友可以及时采取措施,避免低血糖的发生,降低低血糖风险,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增强心理健康: 动态血糖仪监测血糖的连续数据有助于糖友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疾病状态,减少焦虑和恐惧情绪,增强对疾病的信心和应对能力,从而提升心理健康水平。改善睡眠质量: 动态血糖仪监测血糖的持续性数据能够帮助糖友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夜间血糖波动情况,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改善夜间血糖控制,提高睡眠质量,减少睡眠障碍对健康的影响。提高生活质量:持续监测血糖水平有助于糖友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增强自我管理能力,提高对疾病的应对能力。这不仅有助于改善血糖控制,还能够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糖尿病患者,自测血糖时,要避免陷入这4个误区,需了解
55岁的王女士患上糖尿病3年了,最近突然感觉自己的视力模糊了,刚开始的时候以为是冬天早晨有雾,后来确实发现自己的视力下降得很严重了,去医院检查已经出现了糖尿病眼病的前兆。医生通过仔细询问她日常的情况,得知她监测餐后血糖往往都是饭后休息会运动个把时后开始测量的,而设置监测的闹钟是饭后2小时。而日常饭后王女士有半小时是定时要做俯卧撑等剧烈运动的习惯。医生表示,这些剧烈的运动也会影响血糖监测的结果,可能造成结果偏高,而餐后2小时血糖测量是从吃第一口饭开始的,并且建议大家保持正常活动就行。而王女士这些监测误区没有及时发现,所以造成了她的血糖没有得到很好的管控,这也是很多隐匿性血糖波动被忽视的原因之一。对于日常血糖的管控,患者需要时刻关注自己的血糖水平。为了更好地管理糖尿病,许多患者开始自测血糖。但是,我们在自测血糖的过程中,很多患者朋友也容易陷入一些误区。今天诺诺跟大家分享4个常见的误区,帮助糖尿病患者更好地自测血糖。误区一:仅仅依赖空腹血糖值许多患者在自测血糖时,往往都只关注空腹血糖值,忽视了其他时间点的血糖波动。我们建议大家关注全天的血糖变化情况,而不仅仅是空腹时的数值。因为餐后血糖水平对于评估糖尿病的控制程度非常重要。因此,患者应该不定期地测量餐后血糖,以了解饮食对血糖的影响。误区二:不重视饮食和运动的调节自测血糖仅仅是掌握糖尿病的一种手段,而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饮食和运动的调节对于控制血糖水平非常重要。患者应该注意饮食的选择和摄入量,避免高糖和高脂肪食物。此外,适量的运动也能帮助降低血糖。因此,在自测血糖的同时,患者还需要重视饮食和运动的调节。误区三:仅关注数值,忽视变化趋势每次自测血糖,只看数值是不够的。患者朋友应该关注血糖值的变化趋势,而不仅仅是单个数值。通过记录并分析血糖波动的趋势,患者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糖尿病状况。比如,如果发现血糖在某个时间段持续升高或下降,就意味着可能需要调整治疗方案。因此,患者应该建立一个详细的血糖日记,记录每次的测量数值,并观察变化趋势。误区四:不理解仪器的使用和数据解读很多患者对仪器的使用和数据解读并不了解。在开始自测之前,患者应该仔细阅读仪器的说明书,并咨询医生或专业人士的意见。因此患者还需要学会正确操作仪器,并能够正确解读血糖数据。如果对数据解读方面有困惑,患者可以咨询医生或参加相关培训课程。总结起来,血糖监测对于糖尿病患者管理疾病非常重要,在自测过程中,患者需要避免一些常见的误区。我们不能仅仅依赖空腹血糖值,应该关注全天的血糖变化情况,不仅关注单个数值,还要注意血糖值的变化趋势,建议大家可以使用动态血糖监测,这样能及时帮助我们发现隐匿性的血糖波动,帮助糖尿病患者可以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健康。

糖友沙龙

北京站

北京站

广州站

广州站

长沙站

长沙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