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代码: 300298
饮食
运动
并发症
医生讲糖
血糖检测
4个不花大钱就能降血糖的秘诀
55岁的王阿姨患糖尿病3年了,刚发现糖尿病的时候,不知道怎么管理血糖,害怕吃这个害怕吃那个,弄得体重一直下降,自己感觉身体越来越差,后来找了很多方法降糖一直没啥起色。后来复诊的时候,医生建议她什么食物都吃一些,糖尿病虽然要控制饮食,但也需要营养均衡。生活中也有很多不用花啥钱就能控好血糖的办法,没有必要去追求昂贵的偏方去控糖。于糖尿病人来说,血糖管理是很重要的,很多商家确实是抓住糖友们想要马上治愈疾病的心理,大肆宣传一些功能性产品,殊不知如果选择不当,反而延误了病情。其实控稳血糖不一定要花大钱,其实有很多简单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降低血糖水平。今天与大家分享几个不花大钱就能降血糖的秘诀。降血糖最有效的4个方法,值得糖友收藏!增加活动量适量的运动可以帮助我们降低血糖水平,而且不用花大钱,只需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一般来说,每天坚持进行30分钟到1小时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大家还可以进行一些力量训练,增强肌肉,提高身体对血糖的利用能力。当然,运动前后要做好糖尿病患者运动前后血糖监测,并根据情况调整运动和饮食。一般来说,通过坚持运动,都能帮助糖友控制血糖,即便每天只进行3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也能有效地改善胰岛素抵抗和减轻体重。对于糖尿病人来说,打太极拳、练八段锦等传统锻炼方法,还有快走、游泳、打羽毛球等都是比较不错的运动方法。注重饮食管理现代人的生活变得讲究了,这也体现在饮食上,以前的人吃粗粮比较多,而现在精米细面有的是,很少有人会主动吃粗粮了。粗粮中B族维生素含量丰富,对肌肉与神经调节有重要的作用;并且比精米白面含有更多的膳食纤维,有利于增加饱腹感,延缓餐后血糖的上升。建议糖尿病人粗细搭配,粗杂粮可占到主食的1/3-1/2。每天、每顿的饭量,糖尿病人都应该做到心里有数。该吃多少吃多少,不要一不小心就吃多了。每天摄入七分饱,控制主食,合理搭配其他食材,均衡营养,既有利于血糖控制,也有助于保持身材。三餐可以选用小号的餐盘可以降低对食物的摄取欲望,直接减少我们的热量摄入,对保持合理体重很有帮助。糖尿病人应尽量自己做饭或带饭吃,少吃外卖快餐,一来外面餐馆的食物容易热量高,二来容易吃超量。按时作息 调节情绪现代人生活压力大,人人都会有不顺心的时候,所以,学会调节情绪也是我们应该做的,经常做一些放松运动,如瑜伽静坐、深呼吸、听听音乐等等,都可以帮助缓解压力,使降糖治疗更有效。充足的睡眠和良好的作息习惯对于降低血糖水平也非常重要。建议大家要尽量保证每晚7-8小时的睡眠时间,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避免熬夜和长时间连续工作。此外,还要避免过度的精神紧张和压力,保持心情舒畅,有助于降低血糖水平。定期监测定期监测血糖水平可以帮助我们及时了解自己的血糖情况,及时发现血糖异常并采取措施。大家可以购买一些简单的血糖测试仪和试纸,在家就能随时监测自己的血糖水平。另外,定期到医院进行血糖、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等检查,接受专业医生的指导和建议也非常重要。在现代社会中,糖尿病已经成为了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对于糖友来说,终身控制血糖是一项持久而艰巨的任务。除了合理的饮食和规律的运动,调整心态也是糖友维持健康生活的重要因素。糖友需要接受现实并积极面对,得知自己患有糖尿病时,一些人可能会感到沮丧、愤怒或消沉。消极情绪只会让生活更加困难。相反,我们应该正视现实,并相信自己可以通过良好的管理和治疗,过上正常快乐的生活。糖尿病不是绝症,糖友们要树立积极的心态,要有信心,只要进行合理的饮食管理和运动,定期监测血糖并按医生建议进行用药,大多数糖友仍然可以保持良好的生活质量。因此,我们应该看到希望和进步,多关注积极的一面,培养乐观的态度。总之,降低血糖并不一定要花大钱,通过饮食控制、适量运动、科学作息和定期监测,我们就可以在不花大钱的情况下有效地降低血糖水平,保持身体健康。只有综合考虑身体和心理的健康,糖友才能够更好地应对糖尿病,保持良好的生活品质。
先菜后饭的进餐顺序不适合这类糖尿病人,千万要注意
糖尿病的饮食管理中提到,建议糖尿病患者按照先吃蔬菜——再吃肉类/蛋类——最后吃主食的顺序进餐,与先吃主食相比,餐后血糖更平稳。先菜后饭为什么会降低血糖?主食中碳水化合物的含量高,升糖指数高,血糖反应大,而蔬菜和肉的膳食纤维和蛋白质含量较高,升糖指数低,血糖反应较低。如果先吃主食,由于米饭、馒头等主食的主要成分为碳水化合物,含糖量以及淀粉过多,容易导致机体血糖升高较明显。而先吃蔬菜,再吃主食,不仅能增加饱腹感,控制主食的摄入,另外蔬菜的升糖指数低,减慢了胃的排空,延缓了对碳水化合物的吸收,血糖就相对比较平稳。先菜后饭餐后血糖从什么时候计时?不少糖友都会有这样的疑问:按照先菜后饭的顺序,餐后血糖从是从第一口菜还是第一口饭开始计时?一般来说,吃一顿饭的时间应该在10分钟以内,但是为了更好地控制血糖,我们建议控糖人群每餐至少花费15-20分钟进行细嚼慢咽。所以按照先菜后饭的顺序,第一口菜与第一口饭的时间一般不会超过20分钟。而按照先菜后饭的进餐顺序,血糖波动相对比较平缓,不管是从第一口饭还是第一口菜开始计时,血糖不会有太大的变化。而蔬菜虽然低升糖指数,低碳水,但进食后仍旧会升高血糖,所以测量餐后2小时血糖,一般以第一口食物为准。其实糖尿病人控糖不仅仅是要求某一个点的血糖达标,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指出:建议糖尿病患者TIR(血糖达标时间)控制在70%以上,如果只是关注单点的血糖值,可能会遗漏高低血糖的发生,通过使用CGM动态血糖仪监测血糖,每3分钟自动出值,能够直观地看到进餐后的血糖曲线,我们可以通过血糖曲线来灵活调整进餐顺序,尽量减少血糖的波动。先菜后饭的进餐顺序适合所有糖尿病患者吗?然而,不同的个体之间存在差异,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反应也有所不同。比如:有些朋友本身消化吸收不好,加上本身要注射胰岛素,本身容易发生进餐后低血糖,如果按照这种就餐顺序,血糖升的更慢,更容易导致餐后低血糖的发生,就不太适合这种进餐顺序了。因此,我们要注意监测血糖,了解自己血糖的波动规律,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进餐顺序,以更好地控制血糖水平。
最新研究!糖友在这个时间段运动,死亡风险降低76%
众所周知,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其特征是血糖水平异常升高。有效管理糖尿病不仅需要药物治疗,还包括生活方式的改变,其中运动是一个关键组成部分。运动对于糖尿病患者有许多好处,包括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帮助控制体重、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以及改善心理健康。运动时间的选择对于糖尿病管理至关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血糖水平的波动和整体控制。近日,糖尿病顶刊杂志Diabetes Care发表了一项研究——中度至剧烈体力活动的时间、肥胖成年人的死亡率、心血管疾病和微血管疾病(Timing of Moderate to Vigorous Physical Activity, Mortality,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Microvascular Disease in Adults With Obesity),研究结果指出,患有2型糖尿病或肥胖的成年人晚上中等至剧烈有氧运动在降低心血管疾病和死亡风险具有最大的益处。这项研究一共纳入了29836名肥胖(BMI≥30 kg/m2)受试者,平均年龄为62.2岁,其中2995人患有2型糖尿病。在为期7.9年的随访期间,有1425名受试者死亡,3980人患上心血管疾病,2162人患上微血管疾病。中等至剧烈有氧运动是指持续时间≥3分钟的运动。研究人员将运动时间分为3个时段:上午(6:00-12:00)、下午(12:00-18:00)、晚上(18:00-24:00)。研究发现,与上午(风险降低33%)和下午(风险降低40%)相比,晚上运动的死亡风险最低(风险降低61%)!心血管疾病和微血管疾病的风险与死亡风险也如出一辙,晚间运动的心血管疾病风险降低36%,微血管疾病风险降低37%。而在患有2型糖尿病的受试者中,晚上运动使死亡风险降低76%,心血管疾病风险降低46%,微血管疾病风险降低48%,这一结果显著优于上午和下午的运动。研究者表示,虽然具体原因尚不明确,但他们猜测这与血糖的昼夜节律有关。2型糖尿病患者的昼夜节律受到影响,他们在晚上可能具有相对较好的胰岛素敏感性和血糖水平,并在夜间至清晨逐渐恶化。因此,在下午或晚上进行运动,可能通过直接影响这些途径,从而获得更好的代谢效果。此外,由于β细胞功能和葡萄糖耐量也有昼夜节律变化,晚上进行运动能最有效地改善β细胞功能,特别是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糖友运动小技巧,请收藏好!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运动是管理血糖水平和整体健康的重要方法。以下是一些小技巧,可以帮助糖尿病患者更好地进行运动:选择合适的运动类型有氧运动:如快走、骑自行车、游泳、跳舞等。这些运动可以帮助改善心肺功能,降低血糖水平。力量训练:如举重、弹力带锻炼等。这些运动可以增强肌肉力量,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柔韧性和平衡练习:如瑜伽、太极等。这些运动可以改善柔韧性和平衡,减少受伤风险。逐步增加运动强度循序渐进:从轻度到中等强度逐步增加运动量,避免一次性进行过于剧烈的运动,以免引发低血糖或其他健康问题。定期调整:根据身体反应和健康状况,逐步调整运动强度和时长。合理的运动时间和频率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可以分成每次30分钟,每周5天。结合力量训练:每周进行2-3次力量训练。注意运动前的饮食合理进食:在运动前1-2小时适量进食,确保有足够的能量进行运动,但避免过饱。选择低GI食物:如全谷物、蔬菜等,可以提供持久的能量供应。监测血糖水平测量血糖:了解运动对血糖的影响,特别是对使用胰岛素或其他降糖药物的患者。持续血糖监测(CGM)可以每3分钟更新一次血糖数据,帮助患者实时了解运动过程中血糖的变化。这对于防止低血糖和高血糖尤为重要。通过CGM数据,患者可以在运动前了解自己最近的血糖趋势,从而更好地调整饮食和药物
只关注这一点,很多人戴动态血糖仪,其实都浪费了!
说起动态血糖仪,绝对是当下最热门的“控糖工具”。先思考下,你使用动态血糖仪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呢?调研了50个糖友,54%的人表示选择动态血糖仪的最主要原因是不用扎手指,无痛监测血糖,14%的人因为动态血糖仪可以隐蔽测糖,满足隐糖需求,另外32%的人表示:使用动态血糖仪最主要的是能够持续监测血糖,能更全面地了解自己血糖规律。然而,许多糖友在使用时仍局限于传统的血糖监测思维,只关注特定时段的血糖值(空腹血糖,餐前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这无疑是对动态血糖仪价值的巨大浪费。不扎手指其实只是动态血糖仪的优势之一,相较于指尖血糖仪,动态血糖仪不仅能实时查看单点血糖值,还可以持续监测,形成血糖曲线,血糖图谱,TIR、CV、模拟糖化等多个与糖尿病患相关的指标,能有效发现隐藏的高低血糖,反映最真实的血糖情况。今天我们就来重点说一说如何通过血糖波动曲线来帮助自己控糖。动态血糖仪每3分钟自动测一次血糖,每个血糖点连接形成血糖曲线,能够全面反映一天中血糖的波动情况。对于一般糖尿病患者来说,安全的血糖曲线区间在3.9-10.0mmol/L之间,同时还要避免血糖的过大波动,一般来说,一天内血糖最大血糖波动幅度应<4.4mmol/L。影响血糖曲线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饮食、药物、生活方式和生理因素等。糖尿病患者可定期通过动态血糖监测,了解自身的血糖波动是否达标,在医生的指导下,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制定合理的治疗和管理计划,维持稳定的血糖水平。如何通过血糖曲线来调整饮食?用餐时,我们可以通过血糖曲线,了解食物对血糖的影响,从而进行饮食调整。未使用动态血糖仪时,一般通过检测餐后2小时血糖值来评估这一餐饮食是否合适,但事实上,由于食物的升糖指数和个人消化吸收的影响,有些人虽然餐后2小时血糖达标,但餐一血糖高峰值很高,或者餐后3小时血糖后升,这些都是异常的血糖情况,长期不控制好,也可能加速糖尿病并发症的到来。使用动态血糖仪,不止看餐后达标,更重要的是看餐后波动,通过波动幅度,达峰时间等来评价这一餐的饮食、药物、血糖是否匹配(记录饮食系统就会自动计算)。▍正常情况下,血糖达峰时间一般是30-60分钟,如果过快达峰,提示食物升糖速度快,建议选择低GI(升糖指数的)食物及食物组合来减慢食物的升糖速度。▍如果波动幅度大(一般推荐糖友餐后波动控制在4.4mmol/L以内),提示餐后血糖变化过高,尤其是餐后血糖升的又快又高,提示这一餐的食物升糖指数和含糖量都不低,需要选择低升糖指数的食物并且控制总的摄入量。▍当餐后血糖趋势箭头成快速上升,甚至急速上升的情况,我们可以进行适当运动(推荐散步或者快走等),在血糖更高峰值达到之前把运动加上,来遏制餐后峰值。如何通过血糖曲线更好地实现运动降糖?动态血糖仪可以真实地反映运动过程中血糖的变化规律,有助于我们了解不同运动种类,不同运动强度,不同运动时间对血糖的影响。我们甚至可以通过实时持续监测的血糖曲线大概估算出某种运动降低多少血糖,比如我们可以反复测试自己快走10分钟,观察血糖的变化趋势,从而估算出会降低多少血糖。当血糖偏高的时候,我们就能知道自己大概需要运动多久就能把血糖降下来了。此外,通过实时持续血糖监测曲线,我们还能清楚地看到是否存在夜间低血糖或餐后血糖后升的情况,从而及时调整,保持血糖稳定达标。总之,动态血糖仪以其独特的持续监测能力,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控糖视角。通过充分利用血糖波动曲线,我们可以更精准地调整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实现血糖的稳定控制,享受更健康的生活。*内容仅供科普,具体诊治和用药请根据医生建议进行。
糖尿病人不能喝小米粥?营养师:用这4个方法喝粥,平稳餐后血糖
王阿姨是一名糖尿病患者,5年前被确诊为2型糖尿病,刚被确诊的时候,因为有高血压、血脂稠和肝损伤,于是果断入院用胰岛素调整血糖,并在医生指导和帮助下调理身体其它问题。因为对胰岛素比较敏感,住院一周后诱发“蜜月期”,血糖基本恢复正常。后来出院后一直单纯靠控制饮食坚持运动来控制血糖,积极管控体重,确诊半年多后一直严格控制饮食,尤其是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待餐2血糖越来越满意之后才开始逐渐放开对主食的控制。王阿姨以前很喜欢喝粥,特别是小米粥。生病之后,为了控制血糖,她只好不让自己喝粥、不吃任何水果,米饭等主食几乎是隔几天吃半碗,平时大多时候不吃主食。后来,朋友把王阿姨拉进了一个糖尿病人的讨论组里,里面的人总会时不时分享自己的饮食菜单。王阿姨发现,他们一些血糖控制稳定的糖友,不仅喝小米粥,也吃水果,更没有戒掉主食。王阿姨纳闷了:小米粥到底是升血糖还是降血糖?糖尿病人能喝吗?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患者需要特别注意饮食和生活方式以控制血糖水平。小米粥作为一种常见的传统食品,在日常生活中被很多人视为一种健康的选择。然而,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小米粥也是高碳水化合物,因此很多糖友也害怕影响血糖管控。我们知道,粥的升糖速度及幅度跟我们的烹饪方式有关,煮得越软烂、糊化程度越高的粥,升糖速度及幅度就越高。有一个知识点糖友们需要注意,食物在煮成糊状或者熬煮时间较长后,大多都会导致升糖指数变高。因为它的消化吸收速度会增快,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糖友疑惑为什么吃小米粥,杂粮粥,餐后血糖依旧不稳定的原因。即便是小米等比精细大米的升糖指数低的杂粮,在烹饪过程中,煮得越软糯,升糖情况也会发生改变。另外,如果我们将食物加工得越精细,升糖情况也会发生相应改变,比如将杂粮粗粮打成粉,升糖指数就会比完整的食物高很多。再加上早餐只喝粥,主要营养成分为碳水化合物,营养非常单一,饱腹感也较差。如果没有加鸡蛋、牛奶、蔬菜等食物,那么等不到中午你的肚子可能就饿了,而且有些人还可能会出现低血糖。因此不是糖友不能喝小米粥,而是要注意合理的烹饪方式和食用方法,以下几点注意事项糖友们可以多加以参考:与低碳水化合物食物搭配食用糖尿病患者在进食时可以将小米粥与其他低碳水化合物食物搭配食用,如蔬菜沙拉或高蛋白质食物。可以在小米粥中加入一些蔬菜、豆类等食材,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量。膳食纤维可以降低血糖值,帮助控制血糖。此外,多种营养搭配也能提高小米粥的营养价值,使其成为一道更加健康的食物。这样可以降低整体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减缓血糖上升的速度。注意烹饪时间尽量不要耗费过多时间熬煮小米粥,尤其是很多朋友还喜欢反复加热粥食,日常大家可以选择用慢火煮制小米粥,这样可以减缓碳水化合物的释放速度,降低对血糖的冲击。另外,糖友们在食用小米粥时应该控制食量,小米粥虽然是一种健康食物,但是也不能暴饮暴食。适量的食用小米粥可以帮助糖友控制血糖,但是过量食用反而会导致血糖升高。尽量保证谷物完整无论是小米,还是其他的杂粮杂豆,建议糖友们都直接烹饪完整的食材,因为完整的全谷类食物可以降低淀粉的糊化程度。煮粥时尽量选择黑米、紫米、玉米粒、全燕麦片、荞麦、薏仁等完整谷物,尽量不要将杂粮杂豆打成粉末食用。大家喝粥时尽可能搭配蔬菜、肉或蛋等食物;不要空腹喝粥,也避免一餐全是主食。总体来说,我们原则上推荐糖友们尽量“吃干不吃稀”,不过如果实在想喝粥的话,要做好食物的搭配。因为每位糖友的实际操作还是有差异的,对于害怕喝粥的朋友,可以佩戴动态血糖仪进行血糖趋势监测,从而观察自己吃完食物后的血糖变化情况,找到合适自己的饮食方式,这样做的目的也是防止日常错误的饮食方式,以免造成我们的血糖波动过大。各位糖友们在饮食的选择上,建议放宽心,不要过分紧张,日常还要保持心情愉快,坚持运动,积极管控,定期监测,血糖会越来越平稳。比如有些糖友牙齿不好,咬不动干的食物的情况,是可以适量食用粥的。建议根据医生或者专业人士的指导进行煮粥原料的选择,一般推荐使用1/3-1/2的杂粮杂豆来代替白米煮粥。杂粮杂豆的膳食纤维丰富,饱腹感更强,升糖指数也更低。但要注意的一点是,即便是粗粮粥,如果烹饪炖煮的时间过长,虽然更好吸收但意味着升糖速度的加快。所以粗粮粥熬得太软烂,也未必是好事,这一点各位糖友们要重视。总之,糖友在食用小米粥时要注意控制糖分和食量,尽量多加入一些有助于降血糖的食材,保持血糖稳定。糖尿病患者应该尽量避免摄入高碳水化合物食物,包括小米粥在内。在选择食物时要注意慎重考虑其对血糖的影响,并通过合理的饮食。
这2个症状一出现,说明糖尿病开始恶化了!不能再拖延下去
近年来糖尿病的发病人数日渐增高,患病人群也由中老年群体扩展到年轻人身上,而糖尿病的危害并不是简单的血糖高而已。糖尿病这个疾病是很危险的,因为患病后,接踵而至的并发症确实对我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产生影响。糖尿病的发病原因是综合且复杂的,抛开遗传因素以外,绝大多数糖尿病的形成都与我们的生活方式失衡有关,有的主要是因为饮食方式,有的是缺乏运动,有的是缺乏睡眠,有的是情绪压力等综合影响的。而很多人处于高血糖状态而不自知,直到被确诊为糖尿病的时候,可能病情已经十分严重了,患上糖尿病后我们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延缓并发症进程,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日常生活中如果身体有一些异常变化,要多加以留意,可能是血糖控制不佳,病情严重了,及早做好干预为宜。当你开始出现频繁尿尿、口渴、体重下降和感觉疲倦时,这可能意味着你的糖尿病开始恶化了。这2个症状往往是糖尿病患者在血糖控制不佳或病情加重时出现的常见症状。频繁小便频繁尿尿是因为高血糖导致肾脏滤过多余的葡萄糖,使尿液中含有大量的糖分,从而增加了排尿的次数。其次,口渴是由于身体试图将多余的葡萄糖排出体外,导致尿量增加,从而引起脱水和口干。随着体内水分的流失,体重也会因体内水分丢失而下降。异常疲劳疲劳感也是糖尿病恶化时的一个常见症状。如果这些症状持续存在并且加重,那么糖尿病很可能已经恶化了。一旦出现这些症状,患者就应该及时处理,不能再拖延,要积极进行血糖检测,确保血糖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同时,建议各位糖友要遵守医生的治疗方案,如控制饮食、进行适量运动和按时服药,定期复查血糖水平和其他相关指标,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糖尿病患者数量不断增加,并且病情恶化的速度也越来越快。那么为什么现在糖尿病恶化这么快呢?主要是因为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饮食不规律,缺乏运动,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容易导致糖尿病的发病。现代社会中各种高糖、高热量的零食和快餐也成为了糖尿病加重的元凶,频繁地摄入高糖食物导致血糖升高,加速了糖尿病的发展。再加上人们对于疾病认识不够,对于糖尿病缺乏足够的了解和重视,很多人在得病后没有及时就医,也没有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导致病情恶化。同时,一些人在患病后没有自觉地控制饮食和生活习惯,使病情进一步加重。因为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如果不加以控制和预防,可能会导致各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抓住预防糖尿病恶化的关键点,是每位糖友需要做到的。各位糖友日常要积极控制血糖水平,定期监测血糖水平,并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药物治疗或胰岛素注射,保持血糖稳定是预防糖尿病恶化的首要任务。大家日常做好饮食调整,避免高糖、高脂肪和高热量食物,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选择低升糖指数的食物。坚持适量的运动有助于降低血糖水平,增强身体代谢能力,建议糖友们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同时,保持健康的体重是预防糖尿病恶化的关键,糖友们要遵循科学的饮食习惯和适度运动,控制体重在理想范围内。对于长期吃药或打胰岛素的糖友们,大家要定期进行眼科、心脏、肾脏等相关器官的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并发症,有助于预防糖尿病的恶化。总之,现代社会中糖尿病恶化迅速的原因主要包括生活方式不健康、饮食结构不合理、疾病认识不足和医疗资源不足等因素。预防糖尿病恶化需要综合地做好管理措施,包括控制血糖、合理饮食、积极运动、控制体重和定期体检等,只有通过全面的管理,才能更好地控制糖尿病,减少患者的并发症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糖友沙龙

北京站

北京站

广州站

广州站

长沙站

长沙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