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总结痛风的治疗药物,但愿你早知道

发布时间:2025-05-14 00:00:00
浏览量 : 851


目前我国痛风患病率约为1%~3%,并呈逐年上升趋势,男性多见,女性大多出现在绝经期后,国家风湿病数据中心网络注册及随访研究的阶段数据显示,男:女为15:1,平均年龄48.28岁,患病逐步年轻化,青少年患者亦不罕见。

规范用药是控制痛风发作、预防并发症的关键。急性发作期可以给予抗炎镇痛药物,一般急性症状缓解2周后开始降尿酸药物治疗。本文将系统梳理痛风治疗的核心药物及用药注意事项,帮助患者科学管理疾病。


痛风急性发作期抗炎止痛药物

痛风急性发作期,推荐尽早使用小剂量秋水仙碱或非甾体类抗炎药(足量、短疗程),对上述药物不耐受、疗程不佳或存在给药禁忌时,推荐全身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

1. 秋水仙碱

秋水仙碱是第一个用于痛风抗炎镇痛治疗的药物,目前仍是痛风急性发作的一线用药。推荐急性痛风发作12h内开始用药,超过36h效果明显下降。

该药可与食物一起服用,也可单独服用。能出现胃肠道不良反应,如腹泻、腹痛、恶心、呕吐,同时可能出现肝、肾损害及骨髓抑制,应定期监测肝肾功能和血常规。

由于秋水仙碱是P-糖蛋白和CYP3A4底物,所以正在服用强效P-糖蛋白和/或CYP3A4抑制剂(如环孢素、酮康唑、伊曲康唑、克拉霉素、利托那韦等)的患者禁用秋水仙碱。


2.非甾体抗炎药

该类药物能抑制环氧化酶(COX),减少前列腺素合成,缓解疼痛和炎症。患者应在痛风急性发作24小时内尽早使用,疗程5-7天。这类药物包括布洛芬、吲哚美辛、双氯芬酸、美洛昔康、依托考昔、塞来昔布等。

这类药物容易刺激胃产生不适感,甚至导致消化道溃疡或出血,建议每次与食物或牛奶同服或饭后即刻服用。

当然,美洛昔康、依托考昔相对其它药物对消化道刺激较小,引起消化道风险、出血、穿孔等风险比其它药物低50%左右,有条件的患者可以直接选用。但是患有活动性消化道出血、穿孔的患者是禁止服用这类药物的。

3.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具有强大的抗炎作用,起效迅速,一般推荐泼尼松连续用药3-5d口服。

若痛风急性发作累及大关节时,或口服治疗效果差,建议有条件者在抽吸关节液后,行关节腔内注射糖皮质激素,如复方倍他米松和曲安奈德,但需排除关节感染,并避免短期内反复注射[1]。

短期应用中到大剂量糖皮质激素的常见不良反应包括高血糖、高血压和水电解质紊乱、感染加重,但大多数患者都能良好耐受。


抑制尿酸生成药物

1.别嘌醇:

别嘌醇是第一个用于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患者的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具有良好降尿酸效果,尤其适用于尿酸生成增多型患者。建议从小剂量开始,并根据肾功能调整。

该药疗效显著,但在中国人群中应关注超敏反应的发生,一量发生,致死率高达30%。已证实,别嘌醇超敏反应的发生与HLA-B*5801存在明显相关性。建议如条件允许,治疗前行HLA-B*5801基因检测,阳性者禁用。

为避免胃部不适,该药应饭后服用。服药期间应多饮水,并使尿液呈中性或碱性以利尿酸排泄。


2.非布司他:

非布司他也是一种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有良好的降尿酸效果,由于无需调整剂量,尤其适用于轻中度肾功能不全者。有研究表明,非布司他可增加合并心血管疾病的痛风患者的死亡风险,心血管高危患者需谨慎使用,并密切关注心血管事件[2]。

3.苯溴马隆

苯溴马隆通过抑制肾小管尿酸重吸收,促进尿酸排泄,特别适用于肾尿酸排泄减少的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患者。对于尿酸合成增多或有肾结石高危风险的患者不推荐使用。

治疗期间需大量饮水以增加尿量,促进尿酸排泄,避免在泌尿系统形成结石。用药期间应密切监测肝功能。

4.其他降尿酸药物

对于难治性痛风、其他药物疗效不佳或存在禁忌症、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或放化疗所致的急性血尿酸显著升高,可考虑使用尿酸酶,包括拉布立酶和普瑞凯希,目前国内均未上市,不建议将其作为一线用药。